本篇文章由国家医学考试网整理推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知识点汇总
1.跨膜转运:小分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大分子:出胞/入胞。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取决于浓度差和通透性,不耗能量。举例:O2、CO2、N2、H2O、乙醇、尿素、甘油。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不耗能量。经通道:相对特异性,无饱和现象,速率快,离子通道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有静息、激活、失活三种状态(K+通道无失活),导通有开放、关闭两种状态。举例:K+、Na+、Cl-、Ca+.经载体:化学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有饱和现象,速率慢。举例:葡萄糖(红细胞、普通细胞摄取)、氨基酸、核苷酸。
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耗能。原发性:钠泵:Na+、K+-ATP酶,维持细胞膜内外Na+、K+浓度差,使静息、动作电位幅度增加,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一个细胞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转运,哇巴因是特异性抑制剂。钙泵:Ca2+-ATP酶。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钠泵分解ATP的能量,举例:葡萄糖(肠腔内、肾小管吸收)、单胺类、肽类递质、碘的摄取。
2.兴奋性:机体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特征:产生动作电位。
阈值: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兴奋性最好指标。
阈电位: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阈下刺激只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对K+通透性最大,对Na+通透性小,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主要决定因素。Cl-电化学驱动力最小,Na+电化学驱动力最大。K+膜内为膜外的30倍,Na+膜外为膜内的10倍。
离子的平衡电位:Ex=60lg([X+]0/[X+]i)。[X+]0:膜外浓度,[X+]i:膜内浓度。静息电位接近于Ek(Ek为负,ENa为正)。
动作电位:升支(Na+内流),锋电位,降支(K+外流)。“全或无”现象,传导不衰减。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局部电位:终板电位、EPSP、IPSP、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以电紧张传播。
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沿郎飞结的跳跃式传导。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兴奋性=0,锋电位)→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恢复,负后电位前期)→超长期(兴奋性轻度>正常,负后电位后期)→低常期(兴奋性轻度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细胞>房室肌。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标准。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窦房结P细胞自律性最高,为心脏正常起搏点,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
传导性: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最快)→心室肌。传导方式:局部电流。
收缩性:心室肌细胞收缩力最强,为全或无式收缩。骨骼肌细胞为等级性收缩。
14.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mmHg.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约100mmHg.
收缩压受每搏输出量影响,反映心脏搏出量。
舒张压受外周血管阻力影响,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血压降落幅度以微动脉最显著,调节器官血流量。
每搏量↑(肾上腺素)→收缩压↑→脉压↑。
心率↓(去甲肾上腺素)→舒张压↓→脉压↑。
外周阻力↑→舒张压↑→脉压↓。
老年人动脉硬化→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血压波动大,脉压↑。
失血→循环血量↓→动脉压↓。
15.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4~12cmH2O.
CVP↓:心脏射血能力↑,有效血容量不足。
CVP↑: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流速度↑,血量↑,全身静脉收缩,微动脉舒张。
右心衰→CVP↑。左心衰→CVP不变。
下肢肌肉运动→加速静脉回流→CVP↑。
吸气→加速静脉回流→CVP↑。呼气→CVP↓。
站立位→回心血量减少→CVP↓。
高温→回心血量减少→CVP↓。
16.微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静脉。
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直捷通路:骨骼肌组织中多见,使一部分血液迅速经微循环进入静脉。动-静脉短路:体温调节。
阻力血管:微动脉+小动脉。
血流速度最快:主动脉;最慢:毛细血管。
除真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壁都有平滑肌,绝大多数受自主神经调节。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血管平滑肌受局部代谢产物和氧分压调节。
17.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i)-(组织液静水压Pi+血浆胶体渗透压πc)
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液,90%重吸收回血液,10%成为淋巴液。成人淋巴液流量约2~4L/d.
组织液增多因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右心衰)、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丝虫病、乳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18.心交感神经:正性效应,Ca2+内流↑使收缩性↑,节前递质Ach,节后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作用于β受体。
心副交感神经:负性效应,K+外流↑使心率↓,节前、节后递质Ach,作用于M受体。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皮肤中密度最大,单一支配,作用大,起经常性作用。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双重支配医学|教育网整理。
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颈动脉窦(舌咽)和主动脉弓(迷走),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化学感受性反射(升压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缺氧、PaCO2↑、[H+]↑。
短期调节主要依靠压力感受性反射,长期调节主要依靠肾-体液控制机制。
心肺感受器可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冠状动脉:血压较高,血流量大;摄氧率高,耗氧量大;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舒张压、心舒期)。冠脉血量在等容收缩期急剧↓,在等容舒张期急剧↑。收缩期延长冠脉血量↓,舒张期延长冠脉血量↑。
19.肺通气直接动力(关键):外界环境和肺泡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主要呼气肌:膈肌(腹式),肋间外肌(胸式)。
主要吸气肌:肋间内肌,腹肌(用力时)。
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最主要,静态,肺泡表面张力占2/3+肺组织本身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动态,气道阻力为主,受气道直径影响)。
肺表面活性物质:DPPC、SP,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分布于肺泡内侧面。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肺顺应性变大,减小肺弹性阻力。DPPC↓→肺不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气性呼吸困难。
P=2T/R.肺泡内压强=2×肺泡表面张力系数/肺泡半径。
20.肺总量TLC=肺活量VC(男3500ml,女2500ml)+余气量RV=深吸气量IC+功能余气量FRC.
肺活量VC=补吸气量IRV+潮气量TV(500ml)+补呼气量ERV.
用力肺活量FVC: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每次呼吸仅使肺泡内气体更新1/7.
21.影响肺换气因素:呼吸膜的厚度、面积、通气/血流(V/Q)比值。
肺换气的结构基础是呼吸膜,有6层。
V/Q=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血流量=0.84.
肺通气过度时(如肺毛细血管栓塞)V/Q>0.84;肺通气不足时V/Q外周),对缺氧不敏感,对PaCO2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慢。
23.消化道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运动)、黏膜下神经丛(分泌);外来神经系统:交感(抑制,收缩)、副交感(增加,松弛)。
胃泌素(促胃液素):促进分泌胃酸、胰液HCO3-、胰酶、肝胆汁、小肠液、胰岛素,运动食管胃括约肌、胃平滑肌、小肠平滑肌、胆囊平滑肌。
促胰液素(胰泌素):抑制胃酸、食管胃括约肌、胃平滑肌、小肠平滑肌,其余均促进。
缩胆囊素:抑制食管胃括约肌,其余均促进。
唾液: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含淀粉酶、溶菌酶、IgA、IgG、IgM等,为低渗液,K+浓度高于血浆。最依赖副交感神经。
24.胃液:胃酸(壁细胞,促进铁钙吸收,促胰液素、缩胆囊素释放,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内因子(壁细胞,促进VitB12吸收),胃蛋白酶原(主细胞),黏液,碳酸氢盐。pH0.9~1.5.
刺激胃酸分泌:Ach、胃泌素、组胺(胃泌素、Ach促,生长抑素抑)、Ca2+、低血糖、咖啡因、酒精。
抑制胃酸分泌:胃酸、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促胰液素、表皮生长因子。
调节:头期(酸度、胃蛋白酶均高,消化能力很强),胃期(酸度高、胃蛋白酶较少,迷走-迷走反射),肠期(酸度低、胃液少,十二指肠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刺激胃液分泌)。
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胃酸(负反馈),脂肪(肠抑胃素),高张溶液(肠-胃反射)。
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特征性,无收缩无方向性,暂时储存)+蠕动(3次/min,充分混合)。刺激物:食物对咽、食管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末梢释放肽类实现。机制:迷走-迷走反射;递质为血管活性肠肽VIP或NO.
胃的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完全排空需4~6h.胃内促进因素:胃泌素延缓胃排空,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十二指肠内抑制因素:食糜中盐酸、脂肪、高渗液、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肠-胃反射。
25.胰液:迷走神经、缩胆囊素→腺泡细胞→胰酶→量少酶多,促胰液素→导管细胞→HCO3-和水分→量多酶少。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为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pH.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胰淀粉酶(活性分泌),胰脂肪酶(活性分泌),蛋白水解酶(酶原分泌)。胰蛋白酶原—肠激酶→胰蛋白酶。
胆汁:肝细胞分泌,800~1000ml/d,pH7.4(胆囊胆汁pH6.8)。胆盐是与消化有关主要成分,也是促进胆汁分泌最主要刺激物。无消化酶。乳化脂肪,促进脂肪、脂溶性纤维素吸收,促进自身分泌,防止结石形成。胆汁排出障碍时胰脂肪酶作用减弱。
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维持紧张度和腔内压)+分节运动(特征性,混合)+蠕动(缓慢推进)+蠕动冲(快速推进)。
大肠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蠕动+集团蠕动。
VitB12、胆盐在回肠被吸收。Fe2+:小肠上部被吸收,VitC促进。Ca2+:主动转运为主,部分通过细胞旁途径,VitD、乳酸、酸性环境促进,草酸、植酸抑制。
26.影响能量代谢主要因素:肌肉活动(最显著),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额外耗能,1h开始,延续7~8h,蛋白质最显著),环境温度(20~30℃最稳定)。
食物的氧热价:食物氧化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医学|教育网整理。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
基础代谢率BMR:清醒、极度安静下,不是最低(熟睡时最低)。男性>女性,儿童>成年。甲亢时BMR↑,甲低时BMR↓。
体温:日节律: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女性>男性。维持体温耗能占50%以上。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运动时:骨骼肌;新生儿棕色脂肪参与非寒战产热(关键分子解耦联蛋白)。产热多来自基础代谢,内脏和脑最多。甲状腺激素为最重要体液调节。
散热:主要皮肤。辐射散热:热射线,环境温度有严重影响,安静状态下主要方式,如空调降温。传导散热:接触,如冰袋冰帽降温。对流散热:气体流动,如电风扇降温。蒸发散热:水分汽化,高温环境唯一方式,如酒精擦浴。前三者均皮温>环境温度;蒸发散热皮温>环境温度为不感蒸发,皮温≤环境温度为可感蒸发。
汗液、唾液为低渗液,小肠液、胰液为等渗液。大量发汗→高渗性脱水。
温热性发汗:胆碱能神经纤维;精神性发汗: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外周温度感受器: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神经元,热敏位于PO/AH,冷敏位于网状结构、弓状核。体温调节基本中枢在下丘脑,PO/AH是中枢整合结构的中心部位。发热前寒战:体温调定点上移。
27.肾小球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超滤液的量=125ml/min,180L/d.
菊粉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碘锐特或对氨马尿酸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9%.
肾阈:物质开始在尿中出现的血浆浓度。肾糖阈:160~180mg/100ml.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0)-(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影响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交感神经→入球小动脉收缩),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低蛋白血症),肾血浆流量(不是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通过改变平衡点,660ml/min),滤过系数Kf.
此文章是由国家医学考试网(www.yxks.net)收集和整理,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犯贵方版权,请与我们联系QQ:1240620051,我们将及时处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始链接,谢谢合作!